2020国考面试热点:千年辽塔经不起“纸上修缮”
【热点事件背景】近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武安州白塔进入公众视野。据媒体报道,这座身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有1000年历史的辽代白塔,目前裂开至少18道黑缝,生出100多个黑孔,塔身倾斜,不时有砖块坠下。其维修工作长达7年在“纸上”来回打转,迟迟不见修缮,导致状况一天不如一天,面临倒塌。摘自---《中青报》【模拟试题】据媒体报道,这座身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有1000年历史的辽代白塔,目前裂开至少18道黑缝,生出100多个黑孔,塔身倾斜,不时有砖块坠下。其维修工作长达7年在“纸上”来回打转,迟迟不见修缮对此你怎么看?【聚焦观点】据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研究评估称,白塔是一座八角形密檐空心塔,是现存辽塔中始建年代最早、最具辽中期建塔特色,且仅存的空心式砖塔,同时还是唯一一座采用穹顶式佛龛的现存辽塔,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如今,千年古塔栉风沐雨,一天天在衰败下去,而以人力扶持为古塔“续命”的修缮,却依然停留在公文流转之中。这样的延宕耽搁,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让人无比揪心。那么,为什么维修方案会一次次通不过呢?究竟是修缮方案有争执还是其他原因?据报道,当地文物部门负责人表示,“资金和技术不是问题,维修方案一经通过,将立即维修。”平心而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修正修缮方案,在古建维修上坚持严谨理念,本身是一种科学审慎的态度。毕竟,如何做到“修旧如旧”,不让古建蕴涵的历史信息随着维修而流失并不容易。此前,国内一些地方也曝出文物古建维修后风貌大为改观的事情。从这个角度上讲,与其留下遗憾,还不如多加小心。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对于古塔而言,讨论的前提一定是塔还在、不倒塌。所有的“坐而论道”,必须建立在让辽塔能够等到修缮那天的基础上。如果哪一天塔倒了,那么关于修缮方案的争执也就意义不大了。这样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内蒙古文物局称,目前塔基已经空心,形势危急。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等三家单位作出的现状评估也显示:塔体破损十分严重;塔基座面砖全部脱落,基座根部有多处盗洞等。因此,对于一座颤巍巍、随时都可能倒掉的古塔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抢救性修缮”。即便一时难以确定修缮方案,当地也应该对古塔采取先期保护的基本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要“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目前,从记者的现场采访来看,白塔基本上处于不设防、无保护的情形。游人可以随意出入,村民可以随意焚香,而风雨更是在一天天侵蚀着这座砖塔。需要看到,国内一些地方的文物也面临着相似的命运。而无论是保护措施不到位,还是保护方式不得法,根本上都在于缺乏必要的文物保护意识,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希望当地有关部门能够及时出手,让千年古塔的修缮走出“在纸上打转”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