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三支一扶考试

面授课程 网校课程 微信客服| 砖题库 直播 导师 华图小店 华图天猫| 微博 微信 电话 在线客服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江西人事考试网 > 江西三支一扶考试 > 备考技巧 > 2014年江西三支一扶行测辅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

2014年江西三支一扶行测辅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

2014-05-18 13:12 三支一扶考试 //jx.huatu.com/szyf/ 作者:江西华图 来源:华图教研中心

【导读】2014年江西三支一扶行测辅导: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

  江西三支一扶考试网同步华图教研中心招聘信息:2014年江西三支一扶行测辅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报名时间:,请考生多加关注。更多关于2014,江西三支一扶考试,江西三支一扶,江西三支一扶招聘考试的内容,请关注(江西三支一扶招聘考试频道/江西人事考试网)! 加入官方交流群()获取更多招考信息和备考资料。

招聘公告:2014年江西三支一扶行测辅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
招聘人数:人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江西华图咨询电话:0791-86627628
公告汇总:点击查看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

  乡镇干部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的实际工作者,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肩负着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引导农民发展经济、致富奔小康的重任。因此,他们素质的高低,形象、方式、方法的好坏,都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实施。应该说,他们的主流是好的,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在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意识不强,即不能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工作作风不实,办事拖拉、效率不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粗暴;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等等,严重地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长此下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会化为乌有。我们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对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要坚持不懈地采取多种形式抓好乡镇干部的学习培训工作,特别是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文件精神以及涉及农民利益、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对于市场经济、农业产业化、乡镇工作与社会发展等方面党员干部必备现代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乡镇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使他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改造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党性,不断提高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水平。

  2.从规范化制度建设人手,强化对乡镇干部的管理。要因地制宜地健全和完善乡镇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重点是建立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和完善岗位责任制,构建新的乡镇人事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一套“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在考察乡镇干部的政绩时,要先进行民意测验,要把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认可不认可、拥护不拥护作为评定乡镇干部政绩最重要的指标,对于那些群众极为满意,真正“爱民、亲民、为民"的乡镇干部要表彰、奖励,跳级提拔使用;对于那些群众不满意,甚至有损党的形象的乡镇干部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停职反省或降职使用。

  (三)加强农村村党支部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部。”“要致富,得有一个好支部。”“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从这些通俗易懂的话语中,可以悟出一个道理:村党支部是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其实,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承担着巩固党在农村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团结带领群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职责。为此,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

  通过最近几年的集中整顿,尤其是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在农村的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今后应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选好村组领导班子,尤其是选好村党支部书记。要大力整顿软弱涣散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好党员选拔到村支部的领导班子中来,同时要着眼长远,加强班子后备力量的储备和培养;而村党支部书记是其中的关键和主心骨。因为他是整个班子的班长,是农民奔小康的领头人,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因此,要着重选好村党支部书记,我们认为不能采取“矮个子里面拔将军”的办法,可以采取兼并的办法,让强村带弱村,即由党支部领导班子强的富村兼并邻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弱的穷村,从而解决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支部书记无人选和经济落后的问题。如华西村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在任职的48年时间里,分三次把周边十几个村并人了华西,面积扩大了24倍,人口扩大了17倍,并一同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办法。但要谨慎从事,切忌“一股风"、“一刀切”。同时,还可以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干事创业,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挂职,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为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满足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等10部门在2006年年初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目标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在3年内招聘8000名高校毕业生到远郊区县工作,确保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招聘条件最突出的一条是:热爱农村基层工作,具有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这是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一个好办法。

  2.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村村组干部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使农村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执行政策的明白人,社会稳定的维护人、文明新风的倡导人、村容村貌的管护人。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切实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意识,自觉遵循党的农村工作基本准则。

  3.要继续巩固和发展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要创新农村公益事业监管机制,完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调动农民自觉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过程要公开透明,建设资金投向和物资运用都要让农民知情,接受群众监督。

  (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广大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程和首要任务。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障碍。有关资料表明,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有的地方,农民把赌博当娱乐,赌资巨大,曾受媒体关注的“买码”风波,在广大乡镇和农村也屡见不鲜。在北方有的农村,“3个月种田,3个月过年,3个月耍钱,3个月游闲”;有的地方农村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严重;有的地方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盛行,外出的打工族虽然经历了部分现代都市文明的洗礼,但祈求在外平安发财的思想使各类迷信活动有增无减。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我们认为,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1.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以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围绕新农村建设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把科学理论、“八荣八耻”的基本内容融人村民教育内容。开展“致富能人”、“五好家庭”、“文明户”、“和谐村庄”等评选活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为全面建设新农村提供榜样和精神动力。

  2.加强科技知识教育。充分利用农校、农民夜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载体,加大力度开展科技知识和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进行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法律知识培训,特别是要着眼于培养未来新型农民,切实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巩固和扩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成果。

  3.严厉打击不法活动。采取最为严厉的措施,对组织参与邪教、非法传销、封建迷信等不法活动予以坚决打击。同时,要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用积极向上、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去教育群众、感染群众,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先进文化。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着力刹住迷信风、浪费风、赌博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只有通过各种途径,培育和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才能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才能促进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五)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是一个很久远的难题。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我国“三农”问题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办法,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种植业等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让农民外出打工;大力推动城市化,减少农民,增加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各级财政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调动农民积极性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让农民外出打工,固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陆学艺在2004年做过统计,当年全国有1.2亿农民工,农民工的收入和城里人的收入一个月差500元钱,1.2亿的农民工就差7200亿元。事实上,根本不只相差500元,有的相差1000元也不止。也就是说,走这一条路,根本不可能缩小城乡差别。更何况农民进城务工,绝大多数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夫妻长期分居,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孤独和寂寞的煎熬。与此同时,还要遭到城里人的白眼和歧视,他们在城里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险的活,一年到头的血汗钱还一拖再拖,不能按时发放。“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猫还晚,干得比驴还累,吃得比猪还差。”这是形容中国农民工生存状况的“经典”比喻。长此下去,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进城打工绝不是长久之计。靠国家的“多予少取”,我们认为也不是办法。从“多予”来讲,我国资金本来就有限,加上靠国家财政投入的实在太多,如国有企业改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教育投资、台湾问题、国防安全、尖端科学技术、“三农”问题等。仅就“三农”问题而言,根据最新资料,至今全国仍有近5万个村不通公路,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2000万人的用电没有解决;全国农业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工程配套率不足70%,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约65%左右;全国1/3的农村学校都有危房问题,80%的农村医疗机构需要更新或增加设施。有专家估算,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累计投入量可能起码超过1万亿元。即使中央财政在2006年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分布到每个村也起不了很大作用。从“少取”来说,国家下大决心拿出451亿元对农民进行“两减免三补贴”,但具体落实到每个农民头上,不过区区4-0多元,而且当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就上涨400多亿元,基本上抵消了,农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实惠。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很强,农业生产的示范作用大,农户模仿学习能力强,提供“相同”的产品反应迅速。产品一“同”就多,一多就贱,这是市场规则。在这种市场规则下,传统的农村经济陷入了“多了砍、少了赶”的恶性循环,中国农民也饱尝了“谷贱伤农”、“果贱伤农"、“菜贱伤农”之苦。要打破这种循环,跳出这种困境,根本的出路在于发展“特色经济”。如湖南山地、丘陵地带多,可以种植水稻,栽培地瓜、生姜、辣椒、花生、柑橘,在洞庭湖边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其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鱼、虾、河、蟹等为重点的水产养殖业。尽可能做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当然,“特色经济”不能搞单干,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农民生产方式要从一家一户向专业合作化转变,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县乡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化政策环境,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成长,还要拓展市场,政府要帮助解决产品的销路,建立销售网站。与此同时,国家还要进行宏观调控,规定粮食的最低价位,农药的最高价位,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只有这样,农民的钱袋子才能真正鼓起来。

  (六)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农民基本处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城镇居民享有的就业、医疗、住房、退休金等福利,农民均无权享受,而且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对我国改革开放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广大农民却很少享受改革的成果,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继续发展的瓶颈。党中央、国务院从统揽全局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提出,党中央决定将9亿多农民纳人社会保障范围,这是建设新农村需要破解的一大难题,也是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真正体现。

  1.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农村长期以来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即“养儿防老”,这就导致计划生育政策在偏远落后的农村难以落实和遗弃女婴的现象比较严重。我们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一方面,要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农村独生子女户、两女结扎户的养老工作,逐步建立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的养老保障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应采取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制,不过,个人账户管理应保持充分的弹性,并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灵活处理“参保人身份、缴费方式、携带转账、中止和恢复、税收减免"等信息,以适应农民在各类经济活动情况下的缴费方式。资金的筹措可以仍采取个人交纳、集体补助和国家扶持相结合的方式,在经济落后地区以集体补助和国家扶持为主,且一定要落实到位,还要确保资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2.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当前我国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医务室等机构还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体制,没有规范器具、药物,医务人员匮乏,一些土郎中、土药方在广大农村地区依旧广泛存在。许多农民说现在最怕就是生病,“小病拖着,大病等死"现象不在少数。农民的医疗权能不能得到保障,事关全国9亿多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解决农民“看病难、吃药贵”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①降低药品的价格,国家可以实行行政干预,各医药行业要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将价格控制在绝大部分老百姓能接受的范围内,真正保证老百姓能买到价钱便宜、疗效又好的药。

  ②多方筹措合作医疗救助基金,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个人各出一部分,其中的关键是中央和地方财政资助能否及时足额到位,很多农民选择的是“只有政府先出钱,我才能放心出钱”。为此,要建立政府的信誉体系。值得高兴的是,为了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01亿元,比2006年增加58亿元。同时,要鼓励社会各界的捐赠。

  ③选择农村合作医疗的服务机构,并通过加强监管完善并落实各种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切实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并有效控制医疗费用。还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继承我国的优良传统,把“救死扶伤"放在第一位,新闻媒体要报道其优秀事迹,让其从精神到物质都能得到奖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解决农民“看病难、吃药贵”问题的氛围。

  3.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前身是以“五保”供养和灾民临时救济为主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这一制度在解决农民贫困、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曾经发挥过较大作用,但由于实施范围窄、覆盖面小、标准偏低、经费不足、随意性大,无法满足贫困人口的实际生活需要。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有10多个省、市的1000多个县区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488万村民、253.9万户家庭因此受益。但从总体来看,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家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表示,“十一五”期间,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由于我国政府至今尚未出台针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具体指导意见,所以各地都处于探索阶段。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①界定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原则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应该是最需要保障的困难群体,如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60岁以上的老人,因疾病、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返贫的人,因政府征集土地而失去土地的人等。

  ②科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保障标准不宜定得过高;并且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各地的标准也不应强求一致。实际操作中,各地应在综合考虑农民基本生活需要、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一个适合本地区的较为科学可行的标准。

  ③拓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措途径,确保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能按时发放。资金问题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是由地方财政和乡镇、村民委员会及集体经济共同负担的。由于我国许多地方财政出现赤字,靠乡镇负担的保障金实际上难以落实。应加大中央财政的扶持力度,并进一步扩大其他辅助来源,如企业、个人捐赠、义演等慈善活动,依靠民间力量建立互助基金、扶贫基金等,将资金发放到指定银行账号上进行统一发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最低生活保障者能及时领取低保金,才能保证农村的稳定。

江西三支一扶考试网推荐:

(编辑:admin)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
Smohan

江西华图

江西华图教育官方微信:jxhuatu

立即关注
  • 20000+ 每日阅读
  • 100000+ 粉丝
  • 20000+ 每日转发

考试工具题库练题

最新招考
照片调整
直播讲座
职位查询
试 题 库
时政热点
每日一练
网络课程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